毕业后入职未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订试用期协议,可能产生哪些后果
毕业后入职未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订试用期协议,可能产生的后果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司法实践,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入职后仅签订试用期协议而未订立正式书面劳动合同,将面临一系列法律风险和不利后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用期协议不等于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需承担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不能单独存在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这意味着:
- 如果用人单位只与毕业生签订了“试用期协议”,而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则该“试用期”依法视为正式劳动合同期限。
- 用人单位不能以“还在试用期”为由规避为员工缴纳社保、支付正常工资或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定责任。
2. 用人单位仍需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补签。
- 若超过一个月仍未签订包含完整条款的书面劳动合同,从第二个月起,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最长可支付11个月(即“二倍工资差额”)。
- 满一年仍未签订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对毕业生权益的潜在影响与保护
1. 劳动关系已经成立,权益受法律保护
即使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只要毕业生实际提供劳动、接受管理、领取报酬,即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受《劳动合同法》保护。
2. 试用期权利仍受保障
- 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用人单位必须为试用期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 解除合同须有合法理由:仅限于“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否则属于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
3. 可主张双倍工资赔偿
毕业生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自用工满一个月后的双倍工资差额。例如:
- 入职6个月未签合同,可主张后5个月的双倍工资。
- 此类纠纷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4. 用人单位不得扣押证件或收取押金
实践中,有些单位以“培训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收取财物。
三、典型案例参考
- 案例一(来自教育部数据):某毕业生小李毕业后入职公司,仅签署三方协议,公司拒签劳动合同。法院认定:**三方协议≠劳动合同**,公司须补签合同,并可能承担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责任。
- 案例二(试用期陷阱):小马与教育机构签订两年期合同,约定试用期半年,后又被单方面延长。法院判决:**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因劳动合同期一年以上不满三年),延长无效,单位行为违法。
四、给毕业生的建议
1. 入职前明确合同签署安排
在拿到offer后,应主动询问劳动合同签订时间、试用期安排及薪资社保待遇。
2. 拒绝“只签试用期协议”的不合理要求
若用人单位提出仅签试用期合同,应明确指出其违法性,并要求签订包含完整条款的书面劳动合同。
3. 保留证据,及时维权
- 保存工作记录、考勤、工资转账、沟通记录等,作为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
- 若用人单位拒不签订合同或拖延转正,可在离职后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双倍工资等权益。
4. 善用法律援助资源
可咨询当地劳动监察大队、工会组织,或通过“12333”人社热线、法律援助中心获取专业支持。
总结:关键法律后果一览
情形 | 法律后果 |
仅签试用期协议,未签劳动合同 | 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视为正式劳动合同期 |
用工超一个月未签合同 | 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最长11个月) |
试用期超过法定上限 | 超出部分无效,员工可主张赔偿 |
试用期内被随意辞退 | 若无“不符合录用条件”证据,属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2N) |
扣押证件或收取押金 | 违法行为,劳动者可投诉或报警 |
如遇类似情况,建议尽快收集证据并寻求劳动仲裁或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