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概念是什么就业协议书(全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俗称“三方协议”)是明确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其核心目的是规范毕业生就业流程,保障各方权益,为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以及学校编制就业计划提供依据。 一、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 就业协议书属于民事合同范畴(非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正式建立劳动关系前,就就业意向达成的初步协议。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主体特定性**:签约方固定为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三方,缺一不可。 2. **阶段性**:仅适用于毕业生从毕业离校到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间的过渡阶段,有效期通常为签约至毕业生报到入职。 3. **非劳动合同属性**:内容侧重就业意向(如岗位、地点、待遇等框架性约定),不涉及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如工时、社保等),需待毕业生入职后另行签订劳动合同。 二、就业协议书的核心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关键条款: 1. 毕业生基本信息:姓名、专业、学历、毕业院校等; 2. 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单位名称、性质(国企/私企/事业单位等)、地址、联系方式等; 3. 就业意向: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地点、服务期限(如是否约定服务期)、试用期约定(部分协议会涉及); 4. 违约责任:明确三方若违反协议(如毕业生无故解约、用人单位拒绝接收等)需承担的责任(如违约金); 5. 其他条款:如档案转递、户口迁移、报到时间等与就业相关的安排。 三、就业协议书的作用 1. 对毕业生: - 确认就业意向,锁定心仪岗位; - 作为学校编制就业方案、派遣毕业生的依据; - 保障自身权益(如约定违约金防止单位随意毁约)。 2.对用人单位: - 提前锁定人才,避免毕业生“多头签约”; - 明确毕业生基本条件与岗位匹配要求。 3. 对高校: - 统计就业数据,完成就业率统计; - 为毕业生办理派遣手续(如档案转递、报到证开具)提供依据。 四、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五、注意事项 1. 签约需谨慎:就业协议一旦签订,三方均需遵守。毕业生若无故解约可能需支付违约金,用人单位若拒绝接收也可能承担违约责任。 2. 明确条款细节:重点关注岗位、地点、待遇、违约金等核心内容,避免模糊表述引发纠纷。 3. 及时衔接劳动合同:入职后需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随之失效,劳动合同才是劳动权益的核心保障。 总结:就业协议书是高校毕业生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关键“桥梁”,既是就业意向的书面确认,也是保障三方权益的重要依据。理解其概念与作用,有助于毕业生更规范地开启职业生涯。 上一篇就业补贴怎么申请下一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